• 您好,欢迎访问!
  • 今天是:
  • 13034677686

在香港科技大学 (HKUST)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发布时间:2023/5/23 15:12:18

摘要:请实际在香港科技大(The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就读过的各位朋友回答。回答时烦请注明就读的学位(本科、交换、MSc、MPhil、PhD等)。

请实际在香港科技大学(The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就读过的各位朋友回答。回答时烦请注明就读的学位(本科、交换、MSc、MPhil、PhD等)。
心疼……
闲来无事翻了翻这个曾经的回答。大多数回答是从Msc或者交换生的角度来回答的,很少有最近的从本科生的角度的回答。鉴于hk最近的形势,就说一说我在科大的生活吧。全文略长,1800余字。
校园环境:

个人很喜欢的从G层观景台照的。

在香港科技大学 (HKUST)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从PGtower旁边拍的。似乎很少看见有人从这个角度拍科大,但这里能从另一个角度更明显的看见科大是建立在山坡之上的。
从教学楼到宿舍的连接桥上拍的。和上一张照片正好相对。能看见科大的环境还是不错的。
尽量找了一个在其他的回答中没有出现过的图书馆的角度。科大图书馆的设施还算不错,大部分座位都配有插座。同时图书馆的藏书也不错,不光有一些在内地看不见的书,英文原版的教科书也基本都能找到,更新也很及时。
食堂:
因为我是重庆人,刚来的时候不是很能适应这边的饮食,觉得大部分菜不是偏甜就是太清淡。不过待了一段时间后就适应了。食堂数量挺多,但比较合我口味的也不多。
早饭主要还是以西式早餐为主。早茶一般也只会在周末比较空闲的时候去吃。
有时候下午去买两个刚出炉的蛋挞。因为很抢手,所以得提前排队。
学术:
以下内容为从一个科大工院computerengineering的内地学生角度出发:
科大大部分课程确实很水。
科大大部分同学确实垃圾。
科大大部分教授确实厉害。
我看其他回答谈科大的学习生活都有点泛泛而谈。我决定先来点简单直接的:
2017-2018秋季大一上:
LANG1002S:英文课,必上。不能翘掉。
ELEC1100:introductiontoelectro-robotdesign:教你一些基础的电路和逻辑。主要任务为做一个能够根据地上的白线移动的小车。等会详细说一下。
MATH1013:微积分。很简单,我没去上过课。
ENGG1010:一个听讲座的东西,不是课。
COMP1022P:通过JAVA入门CS。我人生第一次接触编程。教授讲的很简单,上课没用。
PHYS1312:大学物理。内容比较正常,倒不算水课。
同时还有一个没在课表上的体育课。
2017-2018春季大一下:
ELEC2200:数字电路。教授讲课很催眠,没上过课。
ELEC1200:通信原理与网络基础。虽然看起来很硬核,但其实还是一门科普的课。教授与上学期的ELEC1100为同一人。有些人觉得教授讲课有些催眠,不过我觉得教授作为新西兰人,英语是听着很舒服的。而且为人和善,在大一下决定专业时我还与他沟通过,确实是有经验的教授。
LANG1003A:英文课。不能翘。
COMP2711:离散数学。上课有些无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讲不太清楚,还是得自学。
MATH1014:微积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上的微积分那个section应该是前无古人有可能后无来者了,所以没什么参考价值。
PHYS1114:大学物理。教授老梁讲课挺好,但内容确实简单。
2017-2018夏季:
我暑假留在科大。一方面是上课,一方面是参加了科大的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UROP)。这个等会详细说。
COMP4021:网络编程。讲课速度飞快,内容有些过时。上lab课时TA直接说教授教的PHP语法已经完全过时了。
SOSC1960:心理学入门。上课听得云里雾里,考试也云里雾里。
2019-2020秋季大二上:
MATH2011:多元微积分。简单。不用上课,考前补一补,刷刷题就行。
MATH2111:线性代数。简单。不用上课,考前补一补,刷刷题就行。
COMP2012H:OOP。我在科大上过的应该是最好的COMP课。内容充实,上课体验很好。同时课程设计也比较紧凑,不像科大大部分课程那么水。
ELEC2100:信号与系统。中规中矩的基础课。
PHYS2022:近代物理。教授讲课还算挺有趣的,内容也有些难度。但鉴于科大一向水,这门课其实不用花太大心思就能拿一个不错的成绩。
COMP2611:计算机结构。讲的不怎么样。大家普遍反馈这门课设计的不行。
UROP1100:课表上没有显示的。等会详细说。
2019-2020春季大二下
MATH3343:组合数学。教授年纪很大了,讲课很催眠。内容也没什么系统性。
COMP3021:JAVA。教授倒是很有激情,但正如科大一向特点,一门JAVA课讲的如此水,竟然JVM提都没提。
COMP3711:算法。没什么好说的,该讲的都讲了,正常。
ELEC2600:工科概率。很简单,教授讲课还不错的。
ELEC2400:电路。极其水。完全不用上课,甚至我们吐槽让一个高中生来直接考试说不定都能过。
ELEC4830:神经工程。主要还是门介绍课。内容范围很广,但深度很浅,基本上属于浅尝即止。
MATH2351:微分方程。教授讲课不行。上课还不如自己看课本。
UROP2100:课表上没有写的,等会详细说。
2019-2020夏季:
HUMA2300:中国早期诗歌。中规中矩的文科课程。同时由于同一时间HK已经开始发生了相关的群众事件,老师上课时比较喜欢说时事。
这个暑假主要是进行UROP。等会详细说。
2019-2020秋季大三上:
还没上完,不便评价。
COMP4211机器学习
LANG1118中文
ELEC4010KMachineLearningandInformationProcessingforRoboticPerception(没想好怎么翻译)
ELEC4320FPGA-basedDesign:FromTheorytoPractice(暂译为FPGA设计,但不是单纯的FPGA)
SOSC1780人口学
ELEC5300随机过程
COMP4421图像处理
同时进行UROP
总结:科大大部分课程确实很水。完全可以平时不上课,考试前突击一下。所以学习真的完全靠自学了。不过有一说一,科大的大部分教授的水平是完全够的。虽然有些教授的教课水平确实不行,但学术水平都是很高的。这就是另一个问题,如何主动的去寻找资源。
先写到这里,下次有空再接着补充。
分割线
就是天天干due的体验吧
告别学生时代,从没想过时隔多年后还能回归校园生活。打拼得越久,越发觉自己知道的少,想通过读EMBA来系统地提升下自己,于是就报了香港科大的EMBA课程,这段读书时光让我倍感珍惜,最近不忙,顺手答个问题,回忆下我的校园时光。
这篇文章的受众面可能比较窄,毕竟关注EMBA的人并不多,大家简单了解下就好。
先回忆下校园风景,香港科大作为“亚洲最美校园”名不虚传
校园全貌
这是香港科大的俯瞰全貌图,学校位于清水湾,依山傍水,景色非常棒。
图书馆
全港唯一的180度海景图书馆,日夜灯火通明,我们学校从不缺学霸。约三五个同学在图书馆里泡着,这样的时光太珍贵了,现在回忆起来依然会觉得很惬意。
海边运动场
每天清晨五六点,就会有一群同学换上跑鞋去跑步,即使前一晚大家学习到后半夜2点,但到了早上,还是会雷打不动起床围着海边跑几圈,这里的空气太清新,阳光太美丽,令人格外的想要珍惜。成功的人也总是有着令人惊叹的自制力。
海景宿舍
全海景的宿舍,每天醒来睁眼就能看到最美的海上日出。我们不用熬夜做作业的时候,就会在宿舍露台上吃吃烧烤,喝喝酒聊聊人生。对于习惯了忙碌的我们来说,读书也是一种休假。
一棵树
很多校友都会在这里谈天说地,还有分享秘密的,午间休息大家也总爱来这里看看海。
无人机实验室
现在大火的大疆无人机就是从Mainbuilding学术楼走出来的,这里还有微信人工智能实验室、华为实验室,统统都在这一群楼里。地下七层,地上八层,光电梯就有四十几部。
图:大疆创始人汪滔和他的导师李泽湘教授(大疆科技董事长)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经历:
在我们这个年纪,时间是最宝贵的,既然要花时间读,肯定就要选个最好的。当时选择来香港科大读EMBA,也是因为朋友推荐,说香港科大有全球第一的EMBA,学习氛围比内地的浓厚。因为我英文一般,所以报了香港科大的EMBA中英双语课程。
(1)第一堂课。在第一堂课上,徐岩副院长带我们一起制定了荣誉班规。院长的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来读EMBA的同学,不但应该有改变自己的意愿,更加应该具备改变世界的情怀。”
(2)教授&老师。香港科大的教授们各有特色,比如长得像憨豆的统计学教授——艾明阁教授,他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大家普遍反映,学完他的决策树,能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出身会计世家的会计学教授——史岱云教授,让我们了解到一张财务报表就能反映出企业竞争力,学完以后同学们纷纷给自家CFO出难题,然后给公司管理层一起再讲一遍会计学;比如堪称“神预测”的宏观经济学教授——华勉力Rao,他用两条线就能把宏观经济学解释得很清楚,科大流传,如果听Rao的话早日换美元,没多久就能把学费挣回来;还有剑桥人力资源管理老师顾凯特Prof.KeithGoodall,他的课给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人才管理建议;还有中原地产创始人施永青先生,每年都来给EMBA校友分享他的无为之治管理哲学,让我们在公司管理方面获益良多。
虽然教授们都具备鲜明的个人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出了名的负责任和严格。要是被眼尖的教授和助教妹妹发现我们谁走神儿,就会被提问。当然考试的时候也不会给我们放水…
图:长得像憨豆,上课生动活泼,让人很难走神的艾明阁教授
图:梁定邦先生,香港法律界泰斗级人物,曾任香港证监会主席,每年给大家讲西方法治根源,非常精彩
图:中原地产创始人施永青先生,慷慨倾授他的管理哲学
(3)自习。大家经常会被教授留的作业搞得抓耳挠腮,下了课还主动(不得已)留下上自习来完成作业,或者复习学过的知识。下面是下课后的实拍,老师说了下课,班里却没有一个人离开教室,都在座位上复习,这大概是高考前才有的自习状态吧。
(4)小组讨论。同学们常常会为了某一个问题特别认真地讨论,甚至免不了“争吵”,但我们都很喜欢这种学习状态。香港科大的学习氛围特别开放、自由,在这里,大家都能放下平时工作的身份,做回一个简单的学生。
(5)深夜做作业。说出去或许没人信,我在香港科大读EMBA的时候,写作业到后半夜两三点是常事儿。离开学校多年的自己再次回到学校的氛围里,不知不觉就被同学们的认真感染了。
虽然经常复习、讨论到深夜,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清静,这种专注学习本身也能带来极深的幸福感。
(6)考试准备。不止是作业让我们痛苦,考试更让人崩溃.....我们毕竟是要面子的,分数太低的话也有点丢人。考试前的我们总要拿着学习委员的笔记去复印(笔记做得好,见下图),虽然没用但是求个自我安慰。
(7)游学版块。香港科大EMBA一直在不同的国家开展游学项目,去过瑞典、美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我们那一年去的是斯坦福大学。
可能正是因为西部的历史、崇尚自由的灵魂,曾经的旷野星空和当今文明的交融,兼容并处的文化,鼓励大家自由无阻进行各类有利于人类进步的研究,才最终造就了现在的斯坦福大学。DieLuftderFreiheitweht——自由之风劲吹。多么简单又深刻,直击人心的校训!
作为世界顶级学府,硅谷中心,创新的温床,斯坦福真可谓人杰地灵,博大而细致,文化和历史在这里交融,技术和创新在这里碰撞。课堂上集合了世界最顶尖的风险投资家、公司创始人、斯坦福大学著名学者等风云人物,和他们一起学习创新与创业能力,真是收获良多。
这次游学,我们看到了全新的领域,改变了思维和认知,受到了很大的文化冲击。我们看到利用智能认知创新社交媒体,判断真实和谎言;专门用于机械制造的孵化器;接触了激发创新的工具,并思考闪组织对未来企业组织形态的的影响;一切都是需要设计的思维,好的设计不是增加功能,而是让客户可以增加他自己的需求;我们体验了超认知冲突;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VR、AR用于医疗、养老、心理治理;我们更看到文化融合的力量——老子的《道德经》中学西用,“有之以为利,无知以为用”,空虚、无为的力量居然用到各种实体行业。
多年后或许什么也记不清了,只记得课间走到教室后面的小门,一推开就能踩上碧绿的草坪,眯起眼赞叹温暖的阳光,微风袭来,一袭笑颜走来,凝目一看,哦,恰同学少年,深呼吸,那是自由的味道。
图:游学期间晚宴
图:斯坦福游学时,同学们参观Google合影留念
(8)戈壁挑战赛。这是商学院的传统了,在挑战赛的过程中,有人腿痛、有人皮肤吹伤、有人脚底磨出血泡,但是没有人放弃,大家相互支持照顾。直至今日,我依旧保留着当年征战戈壁滩的战服。戈壁的完赛让我在这段学习旅程中不只学到了知识,也在精神上突破了自己,收获了更多的友谊。
虽然在香港科大的学习压力大,但我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
培养了运动习惯。在香港科大,有一种精神叫做“清水湾精神”,有那么一群“疯子”,每天在教室里挑灯夜战到深夜,清晨照样在运动场挥洒汗水,身材、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好。最夸张的是,我的一位同学在读书期间瘦了20多斤,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男同学们风采不减当年,在赛场上即便对着20出头的小伙子们,照样能收割女生们的尖叫。
丰富的校园活动。香港科大的校园气息很浓,午间、课后或者考试前后经常会有一些学生活动,很有意思。学生们也会定期搞一些音乐会,蓝天、白云、绿树、满满的校园和青春气息,让人觉得重返青春。
各种聚会谈心。我们经常会半夜抱团下山去坑口吃火锅,彼此分享自己经营企业的血泪史。说真的,在平时生活里,旁人只看到我们的风光,背后的辛酸很难有人体会。而读书期间结识的这些伙伴,亦师亦友,给了我很多温暖。
——————
在香港科大的这段读书时光成了我人生中非常宝贵的记忆。不仅让我收获了系统的管理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国际化视野,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还结识了许多同一层次的、真诚的良师益友。如今我毕业了,每每回想起校园时光,回想起我的同学们,都会心怀感恩。我们班有句话叫:“成则举杯共庆、败则拼死相救”,我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人生,不过是与一些人,发生一段段故事,酸甜苦辣,都是滋味;每段故事,都值得铭记。
我们在毕业时,专门拍了一个纪录片,也用此片献给香港科大EMBA的所有同学们,希望每一位以这里为家的校友们,看这个视频的时候,能够想起那些可爱的人,和温暖的岁月。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2659193487552512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料,若有侵权请联系我。
答主在2016年通过高考进入了科大,专业是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在大一下学期受ECON2103教授Wing的吹水功力,对商科产生兴趣。所以后续上了不少商科课,加了一个商学院的辅修。
在山上呆了四年,快毕业了刷到了这个问题,就来随便写写哈哈。大概分为学业+日常生活介绍好了。
学习生活:
课程:
难度:和大家说的基本差不多吧,大多数课程都较为简单。从基础的微积分开始,到比较高阶的计算机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教授的知识都相对浅显。据说这种难度是因为本地学生水平过差,导致课程难度逐年降低.....不过也有workload较大,内容相对较深的课,例如各种honor课程。推荐一波Desmond的COMP2012H!Desmond赛高!
选课自由度较高: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想上什么课只要有空位都能上。这种自由度给了好多人(包括我)发现真正喜欢的学科的机会。例如我身边的朋友就有转了三次专业的经历,最后三专业加身...
研究:
学校有一个叫做本科生研究机会的课程(UROP),是一门一学分的课。教授会把他想做的项目挂到网上,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去勾搭然后开始苦x的搬砖生涯。这个项目是学校引以为傲的一个课程,的确也引领着不少的大佬开始科研的升级打怪之旅。对我个人来说,UROP经历就不是很快乐了2333。我个人因为强大的peerpressure被迫上了一个UROP,结果选到了几乎是本系最坑prof之一。整个学期都没见过教授一面(手动微笑)。您老人家人在芬兰,就别挂那么多project来坑害毫无research经验的本科生了吧:)。
有关研究的其他方面还请参照其他回答,本渣不太了解别的方面了。
交换:
科大交换的机会很多,包括交换回大陆和出国。过程大概是选出10个想去的学校,然后每个学院会组织面试,根据面试和gpa的排名分配交换机会。机会很多,只要申请基本都有哈。答主是在大三上学期交换去了UPenn,至今还很怀念那一个学期~交换机会一定不要放过哈!
日常生活:
宿舍:
录取说是保证两年宿舍,后两年需要申请。即便后两年不保证宿舍,内地生一般来说都能申请到宿舍。但是2019年在校方的骚操作之下,更多宿位会留给本地生,后两年很可能需要校外租房。
我这个人比较念旧(也可以说是懒),四年都住在号称180°看海的hall3。的确窗外就是海,但是住进来之后反而懒得看海了。海景房还有一个缺点,冬冷夏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请environmentalscience的同学来回答一下23333。宿舍条件还ok,双人间或者三人间,每个人都有一张书桌+一个衣柜+n多柜子,一间屋子还有一个小冰箱。面积不大,但是在香港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来说,学校宿舍是真的经济实惠。一学期大概6000-9000不等,根据房子的豪华程度来定。
找不到宿舍的图了qaq…放几张别的划划水~
海边~
从atrium眺望大海
这个楼后面就是我宿舍~真海景房
吃饭:
科大有几个主要的食堂,lg1的美心餐厅,lg7的apc和金饭碗,lg5的麦当劳是大多数人吃饭的地方。除了这几个,还有商学院大楼的食堂+印度餐厅+太平洋咖啡,拿着学生卡打7折的星爸爸,atrium的南北小厨(早茶是真的经济实惠,一人50港币吃到撑),cyt的赛百味,海边的seafrontcafeteria(卖车仔面,特点是一直营业到凌晨),还有UCBistro、ConferenceLodge等高(ang)级(gui)餐厅。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哈哈,但是大多数人吃一年也就吃腻了。图:
车仔面
apc晚餐貌似是葱爆羊肉?
两送饭…淡的吃不下去
商院大楼的高级午餐!牛排稍微软一点就更好了
lg1日式部的咖喱饭~还挺好吃的
吃腻了学校食堂怎么办呢?答案是下山!不用去很远,坑口、宝林就有挺多好吃的。答主一般喜欢自己出去吃,所以吃的都比较便宜。谭仔三哥的米线、美心和吉野家的小火锅价格都不高,但是冬天吃就是很爽。稍微贵一些的茶木、牛角都很不错(btw,如果想吃牛角,还是推荐去尖沙咀的牛角(只有这家有自助选项),花的少吃得饱。)。小巴站附近的桃园粥面尤其推荐,他家周一到周五有18.8的菠萝油+饮料的组合,好吃到爆炸哈哈哈。
购物:
刚入学的时候买东西很成问题。不熟悉香港导致我买东西很成问题。但是在大一的某一次暴走坑口之后,坑口就没有我不知道的地方hhh。常用日用品购物可以考虑东港城的日本城、无印良品、百佳超市等。
香港被誉为购物天堂,但是某些东西实在是价格过高。那怎么办呢?答案是:回深圳!答主一学期大概会去2-3次深圳,一般都是大吃一顿然后买点日用品,偶尔也会去逛逛书店买点书什么的。
其他方面:
运动设施:学校有很多免费的运动场所,如健身房、游泳馆、体育场、羽毛球馆等等。场馆需要提前预定哈。我本人比较懒,就打过几次羽毛球和乒乓球;偶尔去海边的运动场跑跑步。
环境:依山傍海,在黑衣人袭击学校之前一直都很宁静。远离城市的喧嚣,很适合学习哈哈哈。偶尔压力大的时候可以去海边溜溜弯,看看月亮看看海,慢慢也就被治愈了嘿嘿。
居然写了这么多。。还挺流水账的。辛苦你看到这儿还没有划出去23333333
快毕业了,回想这几年的生活,还是很感激科大带给我的一切。学业上压力虽然不小(指后两年),但是远没有清北来的可怕。前两年是真的轻松,有好多时间去探索香港这个城市2333。我感觉科大给我的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学业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可能我就是迷失在了这种自由中,前三年自由过了火,导致现在就很迷茫hhh。不过这一切都和科大无关。很感谢这几年的在科大的经历,在科大认识的可爱的人儿们~希望大家一切好运,更希望香港能赶快平静下来。
“Actually,nobodycares.”
对科大的最初印象是很棒的,依山傍海的校园,种类齐全的设施,让我感觉我可以在这里度过快乐的本科生活,最后依依不舍地告别科大,然后远赴重洋去读博士。还记得当时那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大一寒假准备GRE,因为五年有效,然后大一下开始进实验室,大一暑假争取能刷出点成果,大二暑假发paper,大三找一学期交换并套磁,最后大四上申请,大四下各种去玩一玩。
但大学生活终究是没有定数的,第一学期上来三门课就是那种final出题很简单,就是默写或者考察经典套路的,结果最后大家分数都很高,我这三个90%+的课直接吃了两个B+和一个A-。自诩擅长考试的我自然没有受过这种委屈,于是一方面懊恼着看着不如意的成绩,另一方面发了好几封邮件痛斥课程没有区分度,不能有效地衡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的付出和努力不成正比。当然也没什么结果,就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回复,说几句你说的有道理,并承诺“wewillconsideraboutit”云云。
第一个学期让我逐渐开始意识到这个大学的一些独特的运行规律,比如想要提高成绩的话并不在于平时的辛勤付出,而是在于如何选课,如何破解这门课的出题规律,以及有groupproject的时候去“战略性组队”;另外有很多活动的决定权往往在staff手里,他们并没有什么很professional的经验,这时候只需吹一吹自己的格局什么的就可以脱颖而出,毕竟什么东西都可以往internationalization以及diversity上套,像是模板化的超级英雄电影。第二学期便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气息当中渡过了,尽管成绩爆了四(4+/4.3),GRE一次便刷上了330,找到了实验室并收获了一份外快,而且还拿到自己想要的extracurricular活动的职位,可我还是感觉心底有种莫名的焦躁,曾经横扫千军的底气荡然无存,整个人莫名其妙地失去了那种自我发展的安全感。
摇摇晃晃的心理自然是不适应科研的,失去未来方向的我自然也是选择了商科,因为这是科大优势学科,顺着这条路发展的话自然也能为未来的优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成绩也是很重要的,我开始忽略课程本身,醉心于研究如何搭配课程,如何破解好龟(取得好成绩)的密码。每学期刚开学的两周成了自己为数不多的消遣,我可以根据收集到的大量“情报”,并依照waitinglist以及时间冲突性进行战略调整,并制定具体的突击战术,以在上接近常人两倍的课程的情况下而取得好成绩为唯一目标。事实证明,如果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本身,并不会消耗什么时间,大量的时间还是被浪费在这种没有目标感的内耗上了,就算看过了无数个成功故事,还是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能做些什么事情。
什么是光明和黑暗的分界线?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讲,大抵是那面图书馆朝海的巨大玻璃窗,外面的阳光是明媚的,里面的气息是绝望的,每天听的要么就是焦虑:得早点实习刷经验,什么行prefer什么样的人,还有啥为了return每天早九到晚九,然后再去兰桂坊搞到两三点;要么就是一些毛用都没有的建议,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就像是只会开止痛片的庸医,永远只是治标不治本。一种巨大的疏离感悄然发酵了起来:学术廊每天都是那样摩肩接踵,食堂每天都是那样嘈杂,而外面的天气却又是那样平静,阳光砸在海面上,孤独而又空旷,仿佛科大只是一个外星基地,人们只有在基地里才有适合生存的环境。整个学校犹如巨大的机器一样在运转,本科生如角斗士一般争夺好成绩并夸大自己的经历来获得更多的机会,硕士生只想被打上科大的标签并以此为跳板找个好工作,博士生则想着早点毕业并努力在助教任务中摸鱼,而教授的话也只打算多搞点research来升迁,课程则是糊弄糊弄完事。管理层的话就更是如工厂老板一样,只会在乎科大输出了多少成果与多少优质的工作人才,毕竟人本身的主观价值在科大似乎并不重要。还记得毕业之后唯一一次收到的校方的电话就是索要我雇主的联系方式,因为他们的确是关心雇主对科大毕业生的满意度的,而我现在状态如何确实也不是他们会关心的东西。
我开始慢慢明白什么是“现实的引力”了,就是科大,乃至整个香港的运作模式就是这种“引力”,宛若一台精密机器那般的“引力”。若想在这里有一席之地,则必须化身成其中的零件,而科大在做的事情正是要把其中的学生打造成机器所需的各种零件。越是临近毕业,这种被加工的感觉就越明显,仿佛线被收得越来越紧的牵线木偶。原来这一切的痛苦,那种心底里巨大的撕扯感就是自身的人格独立性,与这种扭曲灵魂的过程的直接对抗。是呀,我并不想被这些所谓亮闪闪的成绩所拘束,也不想如马戏团的猴子一样向面试官这类观众卖弄自己的经历,我渴望自己去定义自己的生活,我渴望终极的精神独立而不是以感官的满足为唯一的目标。
我开始尝试去增加内心的韧性,渐渐地从科大这种被动地塑造过程中抽离自己,我学会了避开上下课的人群,我开始自己快速做饭来躲开食堂的嘈杂,也能快速而精巧地分析做各种事情对我个人的影响是如何的。我并不关心科大本身如何,什么样的排名,什么样的事件都统统影响不了我的心态,因为我知道管理层实际上也并不关心。我开始转而去为认识知心好友而开心,寻找自己research方向而苦恼,驾驭繁杂的人际信息而紧张,以及回忆起自己辜负过的人们而痛心。至于和科大本身的关系,我只觉得我当然可以被动地去扮演一个零件,去成为一个合格而并不一定优秀的博士生,并且也大概率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并在机器中稳定运行。但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主动地去调试整个科大乃至香港,甚至更大更复杂的机器,让更多的人得以机会去创造自己的主观价值。
我当然是希望自己成为乐观主义者的,毕竟我认为乐观主义者就是,就算在有限的生命里,基于现实去达成自己理想的成功率是如此的渺茫,而还愿意奋力一搏的人们。拿我以前跟朋友打过的一个比方就是,我们就像是玻璃迷宫里的人,每次都需要碰壁之后才能知道周围情况,虽然洞察力会随着碰撞的次数的增加而增长,但是碰撞的过程本身也是极为沮丧及气馁的;更何况也不排除有些人特别的幸运,从起始位置没撞几下就找到出口了,可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起始位置无从改变,所以就需要在这种撞击成长的过程当中,坚守自己的内心,继续一步步地摸索,向着不知能否到达的出口而努力。所谓真挚的乐观主义,莫过于此吧。
科大实在是太美了,没人曾经属于她,她将来也不会属于任何人。而我的故事终将会被一波波拍打堤岸的海浪所埋葬,这声音与我第一次到来时候所听到的别无二致。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在香港浸会大学(HKBU)读书是怎样一番体验06-01
在香港理工大学 (PolyU)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05-29
在香港大学就读是种怎样的体验05-24
在香港科技大学 (HKUST)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05-23
香港中文大学的宿舍条件如何05-22
在美国留学一年的生活开销有多少05-12
新西兰小学留学攻略看这里05-12
澳洲留学开销大吗05-12
在线客服